鴻海電動車超進度!外資為何卻大賣不賞臉?

鴻海電動車從2020年10月宣布成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以來,以最短時間不到365天就做出成品,並將在10/18日大規模發表,開發能力與速度驚豔全球供應鏈,但隨產品即將問世,股價卻不漲反跌,外資更不賞臉的在一個月內賣超將近十萬張,主要還是對於電動車投資何時能獲利轉趨保守心態。

鴻海在3月底來到134.5元高點後,呈現滑落態勢,日前還一度失守年線位置,股價表現偏空,值得留意的是,外資持股比也從高點的49.4%,減碼至今47.4%,顯示轉趨保守心態,近一個月更是擴大減碼,至13日為止累計賣超達95767張,並沒有見到對於鴻海科技日新能源車發表會投下支持票的動作。

機構法人評估,鴻海電動車部門要能獲利有三個關鍵,必須取得具經濟規模的客戶訂單、折舊攤提包袱,以及半導體料況何時能夠緩解。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曾說過:「模具與機械都是工業之母」。而MIH平台已提供零配件、模具設計、機械套件等完整方案,目的就是希望提供產業開發便利性,快速培植汽車工業實力,但分析師也指出,汽車行業的部品既多且廣,MIH能夠以打群架方式超進度完成開發,相信前期投入成本包括模具、設計、物料費用都是相當可觀,若沒有達到經濟規模前,以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恐怕會是一個包袱。

同時,半導體與零組件料況也未能舒緩,更傳出供應鏈有惡意囤積車用晶片的事件發生,即便鴻海電動車已經推出多款prototype,未來接單要出貨也將面臨缺料狀況,而這個窘況恐怕至少要延續到2022年第二季才有機會緩解,對整個汽車產業鏈來說,都會是一個巨大壓力,更何況是新投入的後起之秀。

E Bus電動巴士預期將會是最快在臺灣境內上市的鴻海電動車。(圖片來源/ 鴻海)
E Bus電動巴士預期將會是最快在臺灣境內上市的鴻海電動車。(圖片來源/ 鴻海)

鴻海過去因單一客戶比重高,加上手機需求飽和動力趨緩,且蘋果未來恐增加中國代工廠供貨比重,如何調整客戶比重分散不同產品類別,將是未來成長動能的重點策略,而鴻海於電動車領域垂直整合佈局趨於完整,未來甚至將跨足自駕車市場,並已經鎖定佔電動車成本六成的三電與智慧系統佈局,預計2025年佔全球電動車製造營收比重5%,營收規模300億美元。

鴻海已宣布將在泰國、美國建立電動車工廠,目標貼近東協與美洲市場,兩地分別規劃年產逾15萬輛的產量,將來一旦可以獲得達到經濟規模客戶與產品,獲利表現即可期待,惟分析師評估,受到缺料與疫情影響人力供給的衝擊,獲利時點恐怕得到2023年較具機會。

延伸閱讀

少壯不儲蓄!老大徒傷悲?低薪又不理財 學者:惡性循環 老年更慘

做到世界逼我退休為止!宅女小紅霸氣宣言「有錢就是最理想的退休生活」

為退休或被退休後的生活多些準備 「三險」缺一不可!

Yahoo退休理財白皮書 萬人大調查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