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東海書苑「砍掉重練」 廖英良:以毛利看,圖書已無法稱為產業了

紙本書閱讀風氣下降、網路書店折扣一家低過一家,早就都不是新聞,越來越少人逛書店的時代下,沒有財團、大型資本奧援的獨立書店,又要怎麼因應?《風傳媒》規劃「未來書店演化論」專題報導,一窺各家經營者面臨衝擊如何蛻變,立足台中的廖英良,捨下20多年老字號招牌,期望打造更「平易近人」的閱讀空間,向新一代青年傳遞知識。

「我常在想,以現在的毛利來說,圖書已經不足以成為產業了。」廖英良說著往椅背上一靠,表情很是坦然,「當然沒有任何店開了一定會活,賣牛肉麵也一樣,認真做會活下去,隨便做可能就倒了,但這時代書店最大的困難,是連認真做的也活不了。」

經營東海書苑這塊招牌已經24年,廖英良在前年把整家店收掉,本來大家都以為,打拚20多年的他終於收手不幹,他卻另起爐灶開設「邊譜書店」。他說,要推廣閱讀,最重要還是讓人們日常生活裡有書店,「我到處鼓勵人開書店,結果我自己不做像話嗎?」

「太老了!」 為保存大家的青春,東海書苑只得收了

解嚴後的第一年,台灣爆發520農運,當時在交大讀資工系的廖英良,從報紙上看了消息大為震驚,因為這批北上抗議、被稱做「暴民」的農民,和他同樣來自雲林縣,就在他的老家附近。

這件事成為他的社會啟蒙,廖英良後來就讀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但在參與社運的過程裡,他發現自己不適合在第一線衝,更適合在後頭傳遞知識。1995年,學校旁的書店正要收攤,他乾脆接手經營,東海書苑從此成為台灣社會科學、社會運動的指標書店。

20180520- 1988年當時台灣剛解嚴,各種運動都走上街頭;其中,520農民運動是台灣解嚴後最大的一場抗爭。(邱萬興提供)
20180520- 1988年當時台灣剛解嚴,各種運動都走上街頭;其中,520農民運動是台灣解嚴後最大的一場抗爭。(邱萬興提供)

1988年爆發的520農民運動是台灣解嚴後最大的一場抗爭。(資料照,邱萬興提供)

2018年底,東海書苑在臉書上宣告即將歇業,吸引了將近400名網友分享貼文,無不是哀嘆記憶中的書店消逝。對廖英良來說,那正是他打算捨棄這塊招牌的原因,「因為他太老了,大家都覺得老店比較好,但書是日新月異的東西;牛肉麵煮50年可能比煮5年好吃,但書會過時;經典也許什麼時候都能讀,但些書確實有時間的問題。」

廖英良說,到收店時已經經營了24年,東海書苑已經不只是東海書苑,「背後已經有很多想像,已經被規範住了」,想像變成了限制,像是店裡那一大櫃文學書,總是沒能引起多少注意。

他當然也知道,這家店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因此才更要收掉,「多少人是年輕時在東海書苑混大的?如果書店變成另一個模樣,他們也會很難接受,可是我們店家需要隨著時代改變,所以大家的青春就保留下來,不要多年後回來,覺得年輕時的夢完全破碎。」

帶著重新開始的念頭,邊譜書店在 2019年底正式開張,座落於台灣大道上,站在門口望去,第一眼就是大大的撐香港海報,走入店中,第一排書架放著五十嵐大介、今敏漫畫作品集等當紅話題書,另一側是招牌的社科書籍,如解析中國推動大外宣的《紅色滲透》、探討當代人際疏離的《寂寞的誕生》等,而往店裡走去,後方與二樓都設了座位,點上一杯飲料便可入座,還備有插座供手機、電腦使用。

20210105-獨立書店專題,台中邊譜書店一景。(盧逸峰攝)
20210105-獨立書店專題,台中邊譜書店一景。(盧逸峰攝)

台中邊譜書店門口掛上撐香港海報。(盧逸峰攝)

常有人走進來會問,你們到底是咖啡店還是書店?廖英良不大在意,隨便啦,反正會進來就好。

(延伸閱讀:當孩子的眼球都被網路占滿 三餘書店:我們得談「走出書店能做什麼」

時代改變 從出版到書店都得「平易近人」

「我們店裡賣最好的書是這個。」廖英良說著,拿起展示區上的《神話學》,那是羅蘭.巴特的經典之作,赭紅書背亮得搶眼。他說,這年頭確實什麼都要與時俱進,社會科學的書,過去裝訂得像教科書,譯筆常生硬得像論文,如今不管封面或內文都更平易近人。

廖英良認為,開書店、賣書就是服務業,當然要隨著時代調整,「唯一不變就是書,不管空間怎麼變,選書就是那樣,其他都隨時在改變。」

這一回連招牌都改了,他又想做什麼?廖英良說,目標是吸引年輕人,「東海書苑的客人,一定年齡以上的都知道自己要什麼書,他來只是因為過去的情感,對我來說,重要的是不知道自己要讀什麼的年輕人,如果他們在摸索的過程裡,有一家書店能陪伴,至少很多摸索可以有根據,不是純粹胡思亂想。」

廖英良回憶,以前東海不用裝潢,竭盡所能就是把所有空間拿來擺書,連書架也做成斜角的,讓人站在門口就可以看到一大面書牆,「現在書都要藏在後面,門口放比較新、吸引人的,有需要再上樓找;今天一個年輕人對知識充滿期待,但如果走進書店,沒一本書是認識的,那個挫折感會有多大?」

20210105-獨立書店專題,台中邊譜書店一景。(盧逸峰攝)
20210105-獨立書店專題,台中邊譜書店一景。(盧逸峰攝)

台中邊譜書店一角滿布書籍。(盧逸峰攝)

就像現在的新書一樣,邊譜從裝潢、陳設甚至選址,諸般考量都只有一個目標:平易近人,不要讓知識反倒變成拒人於外的高牆。

訪問時間接近傍晚,幾名放學後的年輕學子徐徐走進書店,點了飲料入座,有的拿自己的書來看,有的從架上挑一本慢慢細讀,當然也有的在滑手機。廖英良評估,現在邊譜的客人,平均年齡應該比東海書苑少了15歲,「這裡要遇到超過30歲的真是不容易。」

「東海書苑已經快變成一個紀念碑了,可能大家台中,就要來憑弔一下,這就是我覺得要改變的地方。」他往店裡望去,說如今東海的客人,很多已經不會再來邊譜,因為他們跟這間店已經沒有連結。

網路衝擊20年前就開始 書店兼賣飲料早成趨勢

不管如何搬家、改名,廖英良仍舊堅持,要以書店姿態號召人進來,座位不能擺在店前頭,「因為現在要看到書店很少,看到咖啡店很容易。」

如今依然挺立的大小實體書店,兼賣咖啡、輕食的不在少數,彷彿是新花樣,不過廖英良說,1994年在台北開張的女書店,就有這樣的空間;而1995年他接下東海書苑時,也想過賣咖啡,後來才發現這賣書跟賣咖啡其實搭不太起來,「因為賣書的人手要乾,賣咖啡手永遠是濕的」,實體書還是主流的年代,光賣書就忙不過來,根本沒空閒去泡咖啡。

20210112-東海書苑現已歇業。(取自東海書苑臉書)
20210112-東海書苑現已歇業。(取自東海書苑臉書)

東海書苑現已歇業移轉。(取自東海書苑臉書)

不過,隨著2000年統一超商取得博客來過半股權,大肆拓展物流、配送業務後,實體書店開始遭到衝擊,發現賣書前景下滑,廖英良幾經思索,在2006年搬離東海大學旁,將東海書苑搬到中港路(現為台灣大道)上,其中一項考量確實是賣飲料。

「全台灣應該只有台大旁邊,才開得起咖啡店。」廖英良觀察,這跟校園環境有關,台大周遭租金貴,許多學生住得遠,空堂時得找地方窩著,因此能撐起這些咖啡店,「但像東海的學生宿舍都在旁邊,買個手搖杯就可以回宿舍,不太可能要學生花100塊去咖啡店,中南部的大學旁要做複合式經營,如果是賣咖啡、飲料會很困難。」

(延伸閱讀:大象打架踩死螞蟻!從折扣到便利性都輸電商 獨立書店轉型要往哪裡去?

2006年小小書房、有河Book這2家書店相繼在新北市永和、淡水成立,廖英良回顧,這2家店也是成立之初就開始賣飲料,加上當時的東海書苑,已經可以看到書店複合經營的模式出現。

(圖/有河Book@facebook)
(圖/有河Book@facebook)

在淡水河畔的獨立書店「有河Book」於2017年結束營運。圖為書店一隅。(資料照,取自有河Book臉書)

10多年過去,如今不只是咖啡,賣文創商品、有機農作物、兼營民宿空間……舉凡招牌掛上書店的店,幾乎都得賣點書以外的東西。對此,廖英良說,確實書店需要複合式經營,「但那到底是開書店、咖啡店還是民宿?」

「如果複合這些東西,只是為了讓店活下去,賣書只是兼著做,那可能真的要三思。」回歸到書店本質,他強調經營者要想清楚定位,「好好開一家民宿、餐廳、咖啡店,沒什麼不好,其實不需要叫書店,那是每個人對於空間的想像。」

「毛利已低到難稱為產業」 未來「純」書店恐消失?

如今新書動輒85折、79折開賣,實體書店以7折成本價來說,一本書利潤就不過幾十塊。廖英良說,圖書現在的毛利,已經低到幾乎不能稱為產業,未來或許不會再有書店,可能變成咖啡店、民宿等空間附帶賣書,「這沒什麼不好,我去餐廳可以看到飲食相關的書,去咖啡店可以看一些文學思想的書,像個沙龍,沒什麼不好。」

(延伸閱讀:「多少折扣都沒用」 南崁小書店掙扎8年領悟:只賣書連工讀生都請不起

「對我而言,買賣是個手段。我們賣書、他們賣飲料,都是希望一些社會性理念可以擴散出去,只是手段不一樣;書是所有文化的基礎,他透過書得到一些理念,要把這些理念往外推時,手法可以很多樣。」

20200112-SMG0035-未來書店演化論表格_B台灣書店主要毛利來源(複選)
20200112-SMG0035-未來書店演化論表格_B台灣書店主要毛利來源(複選)

身為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發起人,廖英良感嘆大家常有誤會,協會要推廣的是獨立書店文化,不是單獨推廣獨立書店,因為根本無法定義何為獨立書店,「我說開書店就開書店,沒有說開獨立書店,這不是開店的人說了算,是讀者覺得你是不是。」

獨立書店文化?廖英良:你一定會一直掙扎

「那所謂的獨立書店文化,有沒有可能進到咖啡店、沙龍空間?有可能,不是叫書店就一定有這個精神,也不是只有書店才能有這個精神,只要不是企業連鎖、加盟,是店主可以自主決定的空間,都可能符合這個精神。」

他強調,自己仍期待書店保有公共性,選書上是針對讀者,可能是覺得他們會喜歡,或期待他們讀了能得到幫助,就算客人不見得會買回家,也是為他們所選;而不是如連鎖書店般,單純看暢銷與否來進書、退書。

當然,因此店長也常要在銷量與選書方向上掙扎,但廖英良強調,這就是所謂獨立書店,「只要店開著一天,你一定就要一直掙扎,如果哪天不掙扎,那恐怕就有點問題了。」

20210105-獨立書店專題,台中邊譜書店老闆廖英良專訪。(盧逸峰攝)
20210105-獨立書店專題,台中邊譜書店老闆廖英良專訪。(盧逸峰攝)

台中邊譜書店老闆廖英良接受《風傳媒》專訪。(盧逸峰攝)

「不能叫別人開書店,自己不做啊!」

自己也掙扎了好多年,廖英良其實也想過不再開書店,繼續下去的理由,無非是希望繼續推廣閱讀,「真正能培養閱讀是實體書店,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閱讀?不就是國高中放學時,回家路上那家書店?」

「你不想回家,去咖啡店或餐廳又要花錢,但書店可以直接走進去,然後女生開始看飾品,男生看玩具,慢慢在環境裡,發現有些書好像不錯,因為無聊就開始翻,很多人的閱讀習慣是這樣來的。」

邊譜書店正對著七期重劃區,周遭除了豪宅林立,也有百貨商場、影城,還有國家歌劇院,正是熱鬧所在;廖英良最初也想過在巷子裡開店,後來還是開在大馬路邊,在台中的主幹道上,「當你經過時會想到書,這種聯想就會進入生活裡面,真正要培養閱讀就是書店,不管賣什麼書都是。」

20201230-台中七期寶璽天睿平均成交單價68.09萬元,成為台中市新豪宅王。(林喬慧攝)
20201230-台中七期寶璽天睿平均成交單價68.09萬元,成為台中市新豪宅王。(林喬慧攝)

邊譜書店鄰近台中七期重劃區,周邊豪宅、百貨林立。(資料照,林喬慧攝)

「為什麼這個年紀還要開書店?我到處鼓勵人開書店,結果我自己不做像話嗎?」說著他笑了起來,「再怎麼說,我有20多年經驗,如果我都不做,然後叫你們年輕人去拼?當然我已經沒辦法為社會做什麼,但還是希望藉由這個空間試試看,有什麼方式,是既可以維持書店理念,又讓他還有機會的。」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多少折扣都沒用」 南崁小書店掙扎8年領悟:只賣書連工讀生都請不起
相關報導》 當孩子的眼球都被網路占滿 三餘書店:我們得談「走出書店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