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產鮮不鮮 1分鐘測知

中國時報【郭芝函╱竹市報導】 國立交通大學與明新科技大學合作,開發「便攜式魚肉生鮮度檢測器」原型機,以胺類氣體感測晶片檢測水產鮮度,只要1分鐘,就能顯示魚肉胺類的超微量ppb濃度,此不僅取得專利,已和上市魚產公司合作,未來將量產,替消費者健康把關。 交大團隊與校友顏嘉麟以及師大化學系教授呂家榮、明新科大電子工程系教授呂明峰、北榮神經外科主任鄭宏志等,共同合作近8年,成功驗證使用具奈米孔洞的超靈敏氣體感測晶片,置入微流體系統,利用電流下降的幅度,偵測魚肉與細菌反應時,揮發的超微量(ppb等級)胺類氣體,1分鐘即可得魚肉新不新鮮。 「水產鮮不鮮,1分鐘就知道!」交大光電系教授冉曉雯表示,魚肉或水產因腐壞,釋放胺類氣體,傳統檢測是VBN(揮發性鹽基態氮)測定法,需透過化學滴定才可得知魚肉新鮮度,不僅耗時,過程繁複、操作不易,而便攜式魚肉生鮮度檢測器,其晶片可做到ppb等級,比過去ppm要來得準確。 交大物理所教授孟心飛說,為驗證量測可信度,團隊將實驗量測值與VBN測定法檢測新鮮度對照,測得結果為高度相關,證明此檢測器可明顯區別不同魚肉樣品的新鮮度,另交大團隊開發的超靈敏胺類氣體感測晶片,具創新的固態元件結構,已獲得台灣及美國發明專利,也奪第16屆旺宏金矽獎應用組銀獎。 呂明峰說,便攜式魚肉生鮮度檢測器,是個迷你行李箱,上頭有紅、黃、綠3種燈號,超過濃度250ppb紅燈就會亮,顯示魚肉腐敗,若100ppb以下則亮綠燈,代表屬於新鮮,另檢測器成本4000元,若量產可降至2000元,接下來技轉或成立新創,並朝手持式、輕薄短小發展,讓檢測器普及賣場,或每家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