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只剩1%!「健身工廠」開直播,把教練送到你面前

宅在家的日子,讓你「防疫肥」了?今(13)日微解封,讓許多人很想回到健身房、甩脂肪,全台首家以健身房事業上市的「柏文」,能因此挽救只剩1%的營收嗎?

7月13日起,室內外運動場館(含健身房)迎來微解封至26日,這為期兩週的時間,終於有望替全台擁有多家連鎖健身房的上市公司「柏文」,注入一些活水。

柏文是國內首家,也是唯一以健身場館為主的上市公司。旗下包含「健身工廠」「戀瑜珈會館」「人體工房」「肖跳」「滾吧」「兒童體適能」等六大品牌,分別提供休閒運動及健身、娛樂及瑜珈、人體芳療等服務。

其中,獲利主引擎的「健身工廠」,在全台共有51個據點,20萬名會員,也是業界唯一獲得國際健康及運動俱樂部協會(IHRSA)優良評鑑的健身房品牌。

疫情衝擊》柏文6月營收崩99%

5月中旬以來,為遵守三級警戒,除了餐飲百貨業,健身場館也是最慘受災戶之一,不能招收新會員,就連舊會員也停收月費,收入幾乎歸零。

但,究竟有多慘?數字可見端倪。7月初,柏文公布最新6月營收,從5月的1.5億元,掉到只剩68萬元,不管是算「月減」或「年減」,跌幅都逾99%。

5月份疫情嚴峻之前,柏文每個月尚且還能維持3億元左右的營收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柏文股價卻幾乎不受營收影響,逐漸回到三級警戒前水準,顯然股東信心還在。

只是,7月5日的股東會上,包括「以資本公積每股發放現金1元案」及「辦理發行 110年第一次限制員工權利新股案」,這兩案均未通過,公司的說法是,為了更有餘裕因應疫情變化,所以先前已和董事及大股東們溝通,希望在帳上保留較多現金。

股東會上,董事長陳尚義報告,即便疫情紛擾,衝擊營運,柏文去年仍完成六處據點設置,營收36.8億元,獲利4億元,換算每股賺5.87元。就算這次沒把資本公積拿出來多發一元給股東,但仍有現金股利每股4.86元,股票股利每股0.5元,合計5.36元的水準。

▼ 健身工廠在YouTube開直播線上健身教學


逆勢操作》趁倒閉潮續展新店

雖然目前大環境逆風,但柏文在股東會年報中反而強調,今年展店計畫不但未變,還要持續進行這個幾乎是歷年來最大拓點計畫,一舉擴大市占率和營收。

這個拓點計畫,包括今年第三季在高雄市、台北市及南投縣;第四季的台中市、高雄市、新北市、桃園市等地,總計今年共會開出10個據點,均是在人口稠密區。

柏文經營階層的觀點是,台灣健身產業面臨此次疫情全面停業的重大衝擊,市場將會重組洗牌,不具競爭力的業者可能出現一波倒閉潮,而原本計劃投入市場的潛在競爭者則會考慮延緩、甚至放棄展店。

短期而言,有鑑於預料台灣健身市場將因疫情自然進行淘汰潮,也看好疫情過後,將湧現民眾運動放鬆的報復性需求。長期來看,台灣持續有空汙問題,且全齡化的休閒運動趨勢不變,對柏文來說,正是大者恆大、持續築高護城河的契機。

雲端健身》滑滑手機,就把教練送到你面前

只是,即便中央放手「微解封」,但各地方政府作法不一。根據健身工廠最新公告,7月13日,除了高雄市、雲林縣的場館仍維持關閉,其餘縣市場館將重新恢復營業。

此外,若是會員有疑慮,也可即日起透過App「請假」,線上申請暫停會籍一個月,這段期間免收月費。

這項公告,在官方臉書專頁上,也湧進不少網友按讚,此起彼落地表示「不愧是上市公司」「全台服務最好健身房!」。

取自健身工廠 Fitness Factory臉書粉絲專頁
取自健身工廠 Fitness Factory臉書粉絲專頁

取自健身工廠 Fitness Factory臉書粉絲專頁

變化帶來創新,這波疫情雖然帶來衝擊,但以健身工廠為例,除了因應新冠疫情,場館導入人臉辨識系統、紅外線熱像測溫儀等,讓會員得以無接觸地快速通關。

其次,三級警戒這段沒有營業的日子裡,點開健身工廠Youtube頻道,幾乎天天上演豐富課程。

這些居家上工訓練的菜單包括增肌減脂、有氧、伸展等,即便不是會員,這段期間也可同步收看直播或直播,跟著鏡頭前的教練一起跳有氧、作瑜珈等團課,透過影片線上教學,讓會員即便沒去健身房,也能透過線上專人陪伴,維持健身習慣。

目前,健身工廠推出的App,已可讓會員上傳運動紀錄、飲食管理,和健身同好分享數據、或接受教練專家營養及健身諮詢等,隨著功能更加完善,未來是否有機會進而把社群經營作大,延伸出場館以外的商機,尚可觀察。

仍要提醒的是,即便已經解禁,但仍然要遵守防疫規範。在維持安全的社交距離下,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才能真正紓壓且增強免疫力。

「微解封」上健身房,有三大注意事項:

7月13日起至7月26日,商業登記為「競技及休閒運動場館業」之各室內、外運動場館(如:健身房、運動中心、運動訓練班、羽球館、籃球館)適度開放,有三點必須注意。

1.業者須執行以下防疫措施,包括:量體溫、全程佩戴口罩、實聯制、保持社交距離,並配合酒精消毒、人流管制等共通性原則。

2.屬於個人自備之器具、器材:如球拍、手套、腰帶、護具、瑜珈墊等,不得互相借用。

3.室內、外場館如提供器具、器材及設備(如機械式健身器材)及個人裝備,於個人使用期間,且未完成清消前,不得混用(不同人員間交叉使用)。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疫情三級警戒期間適度開放競技及休閒運動場館業防疫管理措施」

整理:廖君雅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