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狂潮 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柏.席勒(Robert Shiller)在他的著作《非理性繁榮》中提到,如果你身在泡沫中,就不可能看到泡沫和預估它何時會破滅。只有事後才會發現。但是,從2011年前不到1美元開始飆漲,到了2017年12月重挫將近80%,正式的結論已經確定了:比特幣狂潮是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17世紀的鬱金香熱原本令史上其他金融市場泡沫為之遜色,但相較於比特幣狂潮,鬱金香熱也相形失色。

投資人也許會感到安慰,因為重挫80%在加密貨幣圈並不罕見。過去五年來,比特幣的價值腰斬過三次,重挫逾25%多達16次,卻在2018年漲到新高。回想一下…你花了多少年才補回網路泡沫造成的損失?以那斯達克指數來計算,平均需要15年!過去在加密貨幣圈,損失回補的速度快得多。

2013年是比特幣動盪的一年。而Mt. Gox劫案差一點導致加密貨幣的終結。

若以百比分來說,2013年比特幣的跌幅幾乎相當於2018年的跌幅。價格從幾美元一路升到超過1,200美元,然後重挫。2013年4月,比特幣價格一夜之間從230美元跌到67美元,短短12小時即大跌70%花了七個月價格才回升。4月之後,比特幣價格在100到120美元附近徘徊,直到同年11月,價格忽然飆升至1,200美元。但是12月時價格卻又跌掉將近一半。

2013年12月崩盤後又發生Mt.Gox交易所的醜聞,使得價格回升的路更漫長。比特幣從1月到2月穩定上揚,然後因為Mt.Gox劫案,價格又從880美元下挫近50%,跌破500美元。

2013到2014年間價格不穩定的波動產生的其中一個結果,就是加密貨幣交易圈的流行語,這是一種由熱愛加密貨幣的人所發展出來的特別用語。其中「HODL」可能是幣圈最為熟知的。在2013年價格大跌時,有個暱稱叫做「GameKyuubi」的人,顯然是喝醉後在比特幣的論壇中寫下「I AM HODLING」(我仍持有),但是他把holding拼錯而寫成hodling。這位使用者在貼文中想表達的是,就算價格大跌,他仍選擇持有比特幣。這則貼文被瘋傳,而#HODL後來被解讀成「Hold On for Dear Life」(死也不放),對應的是每一位長期投資人都認同的「買進並持有」的投資策略。

現今的加密貨幣用語非常多樣化,許多新詞和術語和傳統字面上的意思相去甚遠。有些縮寫字組成的用語,例如mooning(登月)、fudding(恐懼、不確定、懷疑)、ADDY(加密錢包位址)、JOMO(錯過的喜悅)、BTFD(低價抄底)、DYOR(自己做研究),其他用語還有很多。但是HODL是最多人使用的用語,幾乎所有加密貨幣投資人都能認同。

我們要如何理解比特幣超越一般的飆漲和破滅?比特幣的成立原本是為了重新分配價值,以及將錢從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轉給人們,任何人都能成為銀行、付款服務或放款者,但是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同時也成了洗錢和資本外逃的漏洞。由於法規管制程度很低,可疑的經濟活動也開始使用加密貨幣。2017年,自動化資訊交易的實施導致最後一刻的恐慌,因為這是針對自動化資訊交易的全球化的標準,目標是打擊逃稅者。新的系統提供非居民金融帳戶資訊,與帳戶持有者居住國的稅務當局資料交換。2017年9月時首次進行這樣的資料交換,但是100多個司法單位中大部分,直到2018年1月1日才建置這個系統。

更多摘文詳見:

bit.ly/3KrUcdg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遠端商機+蘋果訂單 創惟11月自結獲利 年增226%
廣達擴產 加碼美國投資
11檔投信買超 逆勢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