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R立方學程 讓學習變得具人文關懷

R立方學堂是暨大學生社會參與與行動的學習場域
R立方學堂是暨大學生社會參與與行動的學習場域
暨南大學R立方學程 讓學習變得具人文關懷
暨南大學R立方學程 讓學習變得具人文關懷

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R立方學程,透過Reture for Rural Re-creation三個「R」,培養青年留/返鄉的創造與發展能力,更藉由學堂空間提供大學生社會參與與行動的學習場域,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溫度,更具人文關懷。

黃尚傑,老家在埔里,但是在臺北長大,因為暨大回到老家念書,也因為R立方學堂的通識課程,讓他能有更多角度與視野認識埔里。

他說,大四那年參加R方學堂在多次講座中發現,埔里人對地方事物蠻關注,不只暨大學生,各種形形色色、來來去去埔里的人,都和在地連結,也讓他認識埔里的人事物。

黃尚傑說,在埔里很多在地方打拚的小人物讓他感動,像是筊白筍農,為了環境而改變日照,特多和暨大合作,進行友善農法。他說,從大一到大三很少接觸埔里,直到大四才有機會認識埔里的人事物,才開始了解埔里。

像是旅遊業,順騎自然的陳巨凱就是從民宿、簡餐到旅遊學堂,在地方做食宿。

李淳琪,暨大的畢業生,之前沒有上過R立方學程,但是了解R立方學程後表示,覺得R立方學程給了學生進入社區的機會,之後接觸社區組織,認識社區的人事物與社區議題,至少有和社區接觸和互動的機會。

李淳琪認為,這種學習方式,比較有溫度;不會只重視經濟或數字,是一種人文關懷的溫度。

通識教育中心張力亞助理教授在暨南大學任課17年,從地方公共參與課程中,看到很多社會創新議題,特別是鄉村發展的課題,暨大位於臺灣郷村,要讓學生有機會走出校園認識與了解臺灣鄉村的發展課題與發展事物。R立方學程推動過程,希望有機會讓暨大同學有機會走出校園,認識臺灣鄉村發展課題與創新能量。

張力亞助理教授在R立方學程的「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課程,主要希望透過臺灣社會長期發展課題,讓大家理解城鄉有多少差距與不均衡;也透過他山之石,像是日本影片與臺灣案例,讓同學了解,城鄉發展不均衡,也發現近年很多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從事創新事務;省思家鄉有什麼創新事務,在回家鄉尋找前,也在課餘走出去,到埔里理解埔里有多少社會創新議題,認識這些人事物。

暨南大學新興產業策略與發展博士班學生,也是R立方學程的老師,陳巨凱在R立方學堂開設了貼近地方的課程,返鄉青農、民宿達人實務、微型創業提案以及地方青年社會行動。

他認為,R立方學堂是一個媒介,像是除了暨大與學堂合作,埔里公所也在學堂中共同討論地方議題,學生與地方合作下,觀察的結果可以反映給公所,是一個產業學校與公所的很棒的三角關係。

上了R立方學程,應化系的宋映慈同學說,修習社區環境教育學程,穿著青蛙裝進入杷城大排撿垃圾,結果有腳踏車輪胎、牛仔褲,也有大量的塑膠袋;透過活動她知道,環境不單靠學生來維持,也要推廣給鎮民垃圾分類的概念,垃圾不能亂丟。

宋映慈說,埔里有很多地方都沒有去過,透過課程發現,埔里是很有特色、 很有在地文化的地方。現在也很期待課程的到來,因為她不知道下一次會去那裡

陳巨凱說,埔里是最棒的旅遊目的地,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從環境改變。

而環境的改變不是從事很多觀光活動或是吸引許多觀光客就會改變,而是要從地方居民榮譽感出發才會改變,地方榮譽感就要從教育出發。R立方學堂帶領學生不斷在地方進行社會行動,漸漸提升與地方居民的關係,創建其中榮譽感,這是具有社會使命。

陳巨凱也提到,透過R立方學程,要從事商業模式是很困難的,但是R立方具有無法衡量的社會價值,像是學生導入鄉村或社區小鎮,他們對社會的影響是無法衡量,是帶給社會價值面的東西。像是2020辦的埔里嘉年華,學生拍了埔里環境日,把髒亂的埔里變成清潔美好,用影像紀錄,實踐場域在埔里,但是也是透過R立方課堂學習,了解埔里有這些意象與問題,他們透過攝影與剪接能力,介紹了埔里環境日,埔里社媽媽看了影片很感動,這是不能換錢的,但是換到的是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