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斯卡羅 楊渡:卓杞篤象徵台灣命運?

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已播畢,但戲劇內容與史實有所出入,討論熱度不墜。作家楊渡認為,身為美國駐廈門領事的男主角李仙得,在劇中代表「美國的符號」,能直接獲得不受滿清政府管轄的原住民頭目卓杞篤信任,但卓最後的下場,仍是與台灣一同被出賣,不禁讓人反思,「卓杞篤是台灣命運的象徵嗎?」

《斯卡羅》開播時,楊渡評李仙得為「賣台第一人」,引發熱議。馬英九基金會近日舉辦「《斯卡羅》的史實與演繹」講座,楊渡再度分析該角色與相關時代背景。

1867年3月恆春爆發美國船員遭原住民殺害的「羅發號船難事件」,李仙得多次來台,其中一次還特地前往基隆探勘重要能源的煤礦,楊渡反問:「他們有沒有其他的居心或想法?」

李仙得為此也前往恆春,與當地原住民「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談判,最後簽訂和平協議,李仙得談判獲得勝利,更獲得卓杞篤的信任。不過,他之後卻將幾幅台灣南部地圖及恆春半島詳略,都交給日本。卓杞篤與台灣便一起被出賣。

楊渡表示,李仙得近來討論熱度大增,在於《斯卡羅》將他打造成「美國的符號」,卓杞篤身為原住民頭目,是一位不受清朝政府管轄的政治代表,卻能直接與美國簽約,如此背景被作為政治宣傳。

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台灣也陸續進入幾個殖民階段。楊渡認為,特別是在蒸汽機出現之後的第二波全球化,列強都在尋找有能源或具戰略功能的基地,台灣鄰近大陸,還是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前線戰場,以此為據點,想要對外發動戰爭或對內經營貿易,都能找到可行之路。因此,從李仙得與卓杞篤的互動來看,不禁讓人反思,「卓杞篤是代表台灣命運的象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