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 美國該何去何從?

數百年來,美國人和英國人一直將中國比喻為沉睡的巨獸。從19世紀至今,許多書和文章,在提到中國時,都會一再重覆一段話,誤指為拿破崙所說:「讓中國繼續沉睡,因為一旦她醒了,就會撼動全世界。」數十年來,這句老生常談屢見不鮮。

「過去50多年,或更長的時間,每當中國這尾巨龍稍微擺尾,就有美國觀察家緊張地斷定,那一定是巨龍即將甦醒的時刻。」美國記者赫若.艾薩克斯(Harold Isaacs)在1958年這麼寫道。1997年《經濟學人》雜誌還曾抱怨,此言太過流行,還因此「激發數千篇文章的靈感。」這類文章的數量到現在又多了一千篇,其中還包括2017年12月《金融時報》上論及石油價格的文章,以及2020年10月,視博恩(又名基督教廣播網Christian Broadcasting Network)上提到習近平的文章、2021年1月《富比士》雜誌上關於中國崛起的文章、以及2014年10月《紐約郵報》社論,提及該年香港民主示威的事。

1994年,《紐約時報》兩位記者,尼可拉斯.克里斯多夫(Nicholas Kristof)和雪若.伍當(Sheryl WuDann)聯名出版了一本暢銷書《中國甦醒》(China Wakes);早此20年,前法國外交官亞蘭.培瑞菲特(Alain Peyrefitte)則出版了暢銷書《當中國甦醒》(When China Awakes),此書之後則有2006年的《中國撼動全世界》(China Shakes the World),以及2017暢銷書《錢暴後的暗處:操作下的21世紀藝術市場》(Dark Side of the Boom: The Excesses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中有一章單論中國,章名亦為「中國甦醒」。

這句話中國則翻譯成「沉睡的雄獅」,在中國被傳誦的程度,還甚於西方。中國使用率最高的搜尋引擎百度上,就可以找到170萬則「沉睡的雄獅」,其中大多數都指這句話出自拿破崙。「在中國,這句話流傳很廣。」中國知識分子田方萌在中文版的《紐約時報》上這麼寫道,「從一些中學生八股的愛國作文,到專家寫的重要國際事務分析,都很常見。」就連習近平都在2014年3月於法國的演講中,都引用這句話。

這句話為什麼會這麼廣為人知呢?因為這句話讓美國和中國,都能夠假裝沒看到中國現在的重要性,將之推遲到將來。美國人因此可以依然擁抱美國在世上無人能比的假象,將有人後來居上的這種焦慮,放到將來去擔心,不要去想它已經失去全球優勢的事實,無視於目前美國在全球秩序中漸居下風,以及中國在其中漸居上風的情形。

面對這個問題,美國人有三個選擇。是要優雅、默默地讓位給中國去稱霸、就像英國在二次大戰後那樣,然後美國屈居第二?美國企業應該不會樂見此事,美國人民也不太可能會接受。2021年2月一份皮尤中心的問卷就發現,有6成7美國人對中國有負面觀感,比2018年時的4成6高。

而且對中國感到焦慮的,還不是只有美國而已。該皮尤問卷中也調查了其他國家,包括瑞典、澳洲、英國、南韓,它們的焦慮更勝於美國。美國在全球的地位和名聲在川普任內受到重創,但在拜登上台後,美國在全球的形象已經逐漸好轉。既然這樣,美國政府是否該想辦法推翻中共呢?或許這是一種方法。在背後推動、甚至製造革命和政變,這手法很複雜而且傳出去不好聽,這方法過去美國在全球十多個國家從阿富汗到越南都試過、也學到了教訓,在中國搞革命,不僅會讓全球經濟動盪,也不保證繼任者會比習近平更不獨裁專政。中國雖然有諸多不是,尤其是新疆的情況,但也不是沒有更壞的可能。例如,如果讓中國民主化了,但它卻選出一個民粹統治者,利用中國人普遍的仇日心態,把美國捲入腥風血雨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更多摘文詳見:

bit.ly/3PsR9U7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弘凱車用耕耘有成 營運樂觀
當沖降稅三讀 台股添火力
明年Q4龍潭廠正式啟動